GB/T 2965-2007《鈦及鈦合金棒材》新變化:
1) 化學成分
本標準中的化學成分仍引用GB/T3620《鈦及鈦合金牌號和化學成分及成分允許偏差》。由于GB/T3620修訂時對純鈦的4個牌號是參照美國ASTM材料標準中純鈦成分和ISO外科植入物鈦材標準進行改進和調整的,所以本標準中純鈦從表示方式和成分上都與ISO和ASTM標準保持一致。保證了我國鈦材更利于推向國際市場。純鈦四個牌號與ISO和ASTM標準中純鈦牌號一一對應關系為:TA1對應Gr.1, TA2對應Gr.2,
TA3對應Gr.3, TA4對應Gr.4。
本標準新增的TA13、TA15 、TA19和TC4 ELI四個牌號的鈦合金,原GB/T3620.1-94未涉及到,但在修訂后的GB/T3620.1-2007已將該牌號加入。其化學成分的范圍具體見表3-28的規定。
2)力學性能
2007標準的室溫力學性能指標見如表3-29。
大量生產和檢驗中的數據表明,原標準中的Rp0.2指標完全可滿足使用要求,在生產過程中也可達到,指標較為合理,故本次修訂時把原標準中規定的力學性能選作指標Rp0.2,規定為一項考核指標。
由于GB/T 3620中工業純鈦的牌號及其化學成分發生了變化,因此本標準也相應采納了新的工業純鈦牌號,并相應調整了棒材的力學性能指標。本標準參照ASTM B348-06《鈦及鈦合金棒材規范》的性能指標,對純鈦棒材的力學性能進行了調整和規定。
新增TA13、TA15、TA19和TC4 ELI合金的力學性能。本標準參照相關協議引用了其室溫拉伸、高溫拉伸和持久性能指標。依據ASTM B348-06標準中的對應牌號Gr.23,增加了TC4 ELI牌號的力學性能指標。
TA13:試樣熱處理制度參照GJB3763A-2004,規定為780℃~800℃,保溫0.5h~2h,空冷;室溫力學性能指標參照相關的產品技術條件確定。
TA15:試樣熱處理制度參照GJB3763A-2004,為700℃~850℃,保溫1h~4h,空冷。室溫、高溫力學性能指標依據相關技術協議,并與GJB 2218(修訂稿)中TA15鈦合金通用棒材相同。
TA19:試樣熱處理制度參照GJB
2218(修訂稿),與GJB3763A-2004規定(Tβ-15~30℃,保溫1h~2h,空冷;595℃,保溫8h,空冷)基本一致。室溫和高溫力學性能指標與相關協議及GJB 2218(修訂稿)中的指標相同。
TC4 ELI:性能與ASTM
B348-06《鈦及鈦合金棒材規范》中Gr.23的性能指標相同。
馬鴻海:
3)規格范圍及尺寸允許偏差
近幾年,市場需求更寬廣,原標準規定的長度已遠不能滿足實際需求,同時各鈦材加工企業裝備水平不斷提高和完善,根據國內現有的裝備條件和實際生產情況,對棒材規格范圍及尺寸允許偏差進行了修訂。
a) 擴大了棒材的尺寸范圍,新增四種鈦合金的最小直徑或截面厚度從8mm降為>7mm;棒材的最大直徑從200mm擴大到230mm;將退火態棒材的不定尺長度從300~000mm擴大為300~3000mm。
b) 提高了棒材直徑或截面厚度的尺寸允許偏差要求
調整簡化了尺寸允許偏差中的直徑或邊長的組距范圍,相應提高了尺寸允許偏差要求,熱加工棒材尺寸允許偏差見表3-30,車(磨)光及冷加工棒材的尺寸允許偏差見表3-31。
4)用于工業純鈦的牌號、化學成分改變,其室溫力學性能指標相應進行調整,為便于進行新、舊標準的對比,滿足用戶使用時選材需要,并保持標準的連續性,新增了資料性附錄B原標準中工業純鈦的牌號、化學成分及室溫力學性能。